李毅中部长:适应全球经济调整变革 推进我国工业经济提质增效转型升级(之三)

推进工业化、信息化的深度融入,促进工业、制造业的融合、转型升级

  • 来源:
  • 2014-08-25 18:14:45

(一)我国“两化”融合取得初步成效,仍存在明显差距

我们简称“两化”融合,这是新兴工业化道路的重要特征,推动“四化”同步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当今国际制造业发展的方向。我们刚刚介绍了美国和德国,首先谈谈“两化”融合所取得的初步成效,但依然存在明显的差距。基础支撑大幅度提升,核心元器件、集成电路、无线电讯等新技术的研发,互联网、物联网、移动大数据的应用,数据中心、终端制造、信息检验等方面,为促进“两化”深度融合提供了基础保障和技术支撑。

“两化”融合促进了工业、行业、企业优化改造,转型升级,引领了生产性服务业的成长、壮大,提升社会管理的效益和水平。现在已经形式一批“两化”的企业,刚刚获得深圳工业大奖的企业应该是“两化”融合的企业。深圳的迈瑞医疗、艾美特都把信息技术、电子技术切入到商品里,产品的附加值大幅度提升。我们有很多有些企业,还有许多产业园区示范基地,简单来说我们的“两化”已经取得了成就。在“两化”融合的推进中仍然存在明显的差距和问题,广度不够,无法推进全国的企业,多数地区仍在示范。一般小微企业由于各方面条件制约比较落后,没有形成系统的网络,大多数局限于某一个项目、某一个产品,使用某种信息技术,行业、企业的集成系统不够,多数企业仍然各自为政,没有上升到国家、行业的标准。国家和行业的发展标准不够或者没有制定。“两化”融合的战略方向明确,总体设计和具体工作布局,急需法律法规、标准制度、政策的支持。信息资源,整合利用之后,仍处于分散隔离,缺乏长期谋划,对第三次工业革命准确不足。信息没有共享,效率不高。我们缺乏深度融合的远视,对已经到来的第三次工业革命,我们还没有像德国提出规划。信息产业支撑能力仍需大力提升,电子软件等核心技术、元器件、芯片仍需提升,这些仍然要加固。宽带战略开始实施,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仍然需要加快,3G网络基本形成,4G网络刚开始,我们还有很大的差异。

 (二)、推进“两化”深度融合要抓住重点,分类推进,远近结合,精心谋划

推进“两化”深度融合要抓住重点,分类推进,远近结合,精心谋划。首先要广覆盖,全渗透。分类指导,给出示范,重点推进。分为三个层次,一是信息技术渗透覆盖到生产经营全过程,深化信息技术在研发、设计、生产制造、经营管理、市场营销以及全周期服务,全工程、全产业链的服务,管理信息化,提升我们生产要素水平;二是把信息技术应用从制造业向能源开发、交通运输、城市建设及物流、商贸、工业金融等生产性服务扩展;三是进入培育发展新兴产业,要从源头抓起,不要等到后六个建起来再信息化,从一开始的战略规划、技术路线、市场开拓等就要紧密结合,从而提升战略新兴产业的水准;四要培养教育、医疗、新城市建设、文化艺术、城市管理等社会管理各个层面打造平台,促进社会信息化的提高。各地都在搞社会城市,全国有122个城市正在搞社会城市,有不少经验,要及时总结、分享,这是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城市管理中的运用。广覆盖,全渗透,抓住重点。

抓住制造业智能化的重点,信息技术无处不在,无所不在。在短期内可能达不到突破的效果,我们正处在工业化的攻坚时期,所以数字化、网络化应该是“两化”融合的重点,要抓住重点。信息技术广泛应用集中在数控技术上,数控技术用在制造业,首先把技术迁移到产品与制造中,一旦把电子信息技术放在产品技术里,大大提高性能、效率、附加值,包括小家电进入老百姓的生活,包括商品的数控机床,数控使加工制造的进度大幅度提高,开拓市场,拉动消费。我们首先要把技术用到产品里。其次数控技术要进入流水线,实现制造过程数字化,52%自动化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要成为智能化,大大提高智能安全、稳定、高效,节省人力。比起德国和美国差得太远,不是几倍,甚至是十倍。总的来说要靠制造业智能化,流水线、生产线智能化。数控技术改变生产方式,产品定制、个性化制造、新模式新业态满足了市场和消费者的需求,将生产模式过去的小品种、大批量的规模,今后可能是小批量,多品种。从制造源头看,采用大数据技术和模拟仿真技术,实现产品制造全数字化的水平,不只是计算机辅助设计,而且是全数字化设计,实现结构、性能、功能、计算的优化,这大大的提高了设计质量,大到飞机,小到产品设计,计算机辅助设计。

如何推进“两化”融合,在世界大格局中做中长期规划,前一段我们介绍了美国、德国的新思路,说到底他们的共同点是应对金融危机的经验教训的深刻吸取,是真正本国优势和缺陷,扬长避短,做出决策。是新一代技术与制造业的结合,与新材料、新能源、生物技术的结合,他们的目的是要继续保持他们在全球科技、经济方面的领先位置,继续控制未来制造业的效益。美国的信息技术优势,凡是买了他的技术和装备,你的运行状况无时无刻反映到他的计算机终端上,控制了我们买他们设备的使用,占领了世界制造业的制高点。事实证明,重点的改革能否释放潜能,改变制造业,改变社会生活。发达国家的先知先行给我们带来了深刻的启示,我们要站在新的起点和平台上,以宽阔的视野精心谋划制造业的发展。国家的战略要落实到企业,打造智慧城市,落实到行业要通过评价、示范、推广、提升全方位的信息化水平,努力2020年大幅度提升信息化水平。2020年后怎么办?2035年、2045年,从而实现两个100年的发展蓝图,进入世界工业制造业的前列。

(三)、提高优化质量品牌,推进绿色低碳转型,推进制造业服务化,实现工业增效升级

最后谈谈提高优化质量品牌,推进绿色低碳转型,推进制造业的服务化,这是我们实现工业增效、升级。我国的制造业如何转型升级?如何提质增效?要抓好质量,绿色低碳和制造业服务化。高品质、名品牌要成为中国的制造标识,我们国家要进步快,成效大,中国制造总的来说是物美价廉,遍及全球,也不要把我们说的一无是处。但我们确实存在不少问题和缺陷,比如一些产品标准的规范,有的产品售后服务缺失,甚至出现虚假宣传、假冒伪劣,影响很不好。什么原因?缺乏关键技术、核心技术、专利技术,产品的技术含量不高。部分企业缺乏市场观念和整体意识,有些没有职业道德,不讲诚信,故意欺诈顾客。没有把质量兴国放在基本国策的战略中,我们跟领导交换意见,我们非常支持深圳市领导质量批次,我们处于被动的状况,出了问题再去查,没有提升到一定的战略位置。创业品牌应该是中国制造业的增幅,要增强标准化体系建设,要及时修订产品的标准,长期努力提高经验,做好战略高度。信息化、新技术、新方法强化基础,设备装备总装固然重要,更重要的是零部件,对零部件不重视是不对的。推进高效制造技术的装备的水平,这些是质量品牌的基础,质量品牌是制造出来的。要以市场评价为标准,严格把控诚信体系和质量体系,我对消费者负责,要引导消费者创造消费,拉动消费。

加大节能减排,注重生态文明促进工业、制造业绿色低碳转型要标本兼治。“十二五”表明前两年没有完成节能减排任务。2013年取得好转,去年单位能耗下降3.7%,总能耗的增加幅度降低。能源消费系数,GDP增加一个百分比,总能耗增加多少。2011年是0.76,去年是0.48,这是节能减排的效果。为了确保“十二五”,前一段时间发布了2014节能减排标准,要建立资源资产,宏观上清晰。用途管理不能无节制的使用,要有战略规划。资源改革、还款退税改革、消费税改革,能源、碳排放等交易记录都要改革的。与国际接轨将近10年,要进一步完善,电价、水价还没有市场化。资源数据改革,要权衡利弊。大家认准制造业的成本上升,要通过降低成本,不要推动消费品价格的上升,资源给能源加速。能源和资源,制造业不消化,产品就会涨价,产品涨价,消费品价格上升,最后是老百姓买单。资源造成的成本上升能够大部分的消化,全社会的环保意识提高,提高绿色低碳转型。履行社会责任,尤其是雾霾、道路机制,针对这些问题加大投入。就制造业来说,一要淘汰落后,化解产能过剩;二要落实目标责任制,加强能源管控、环境监测、对照国际水平;建立循环产业链,推广节能减排新技术新设备;壮大节能环保产业,推进第三方治理,让节能环保公司为大家服务。

今年上半年三产是46.6%,二产是44.04%,这应该是结构调整的重要评估,也是发展标志。发达国家的服务业占六成,我们国家是多少?没有精确的数字,生产性服务业包括交通运输、金融业,更多的是二产的延伸或者分离,实践证明制造业服务方不仅是工业、制造业调整结构,提升增加值的措施,是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的重要途径。怎么推行制造业服务化?要推进引导制造业围绕产品发展服务,做好售后服务,全生命周期服务,比如检测检验、远处咨询、电子商务、增值服务,这些都是制造业的延伸。骨干企业和科技型优势种小企业凭借技术、人才优势,向研究、设计服务上游扩展。大众企业为自己服务,可以分离出去,推向消费,构建服务平台。中小型企业可以通过服务外包分享管理创新的成就。制造业本身要不断变革、创新、制造方式和服务业态,在规模化、批量化的同时要注意满足不同层面、消费者的需求,提高自己的品牌质量和服务,使企业向制造业服务融合。美国某公司是电子制造业,60%的收入来自于服务。这应该是制造业和服务业的结合,制造业服务化应该是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重点之一,在实现工业化的进程中,工业依然发挥着国民经济的主导地位。今天是工业论坛,制造业仍然是国民经济的支柱,由工业主导向服务业主导转变,就全国来说我认为为时尚早。工业和服务业要相互促进,融合发展,共同拉动国民经济,希望工业家和企业家们能够更多的作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