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届高交会期间,一则好消息从北京传来,2013年国家企业技术中心认定名单上,第100号赫然写着飞亚达,这是深圳传统产业技术创新企业第一次跃入“国家队”。
多年的努力,飞亚达终于让早已不在国家企业技术中心认定名录中的钟表行业破例“开了一个口子”,并一举获得认定。
以科技力量支撑制造技术,传统产业戴上技术“桂冠”,形成市场品牌和转型升级的核心竞争力,这不仅是飞亚达成功的助推器,更是深圳传统产业寻找优势的新方向。
传统产业“国家队”水到渠成
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有一条标准,要具有较完善的研究、开发和试验条件,有较强的技术创新能力和较高的研究开发投入。纵观今年的入围名单,大部分都是科技型企业,这让人不禁好奇,飞亚达究竟“高”在何处?
深入采访后记者发现,不是偶然,而是深圳优良技术创新土壤上的必然结果。
在不少人心中,传统产业是技术含量低的代名词,但在深圳这一框框正在被打破。
以飞亚达为代表的深圳传统产业还有一个前缀,叫传统优势产业,市科创委有关负责人分析,用科技力量推动创新,数十年来已经成为深圳面对竞争和转型升级的常态和惯性,在钟表、珠宝、家具、服装等行业尤其突出。
飞亚达能吃上“第一只螃蟹”,首先因为深圳钟表行业的整体创新能力。早在几年前,就有深圳的钟表公司投资先进设备以研发机芯;在飞亚达,基于航天表的各种技术创新层出不穷;在位于光明新区的深圳钟表产业聚集基地,还专门建立钟表研发中心。
再一个“国”字号还可能在其他产业诞生。比如珠宝行业,从新材料的开发到制造技术运用,可以制造“万足金”产品,通过新技术缩短从首饰图样到制出原版时间,研发量身定制的激光焊接系统等。
而在服装行业,高科技催生各种新面料,也令设计更趋完美,在香港理工大学深圳研究院,设有专门的研究新型材料的实验室。正是技术这一招鲜,深圳传统产业经历了一次次的市场洗礼,成为深圳的优势产业。
国家战略提升航天技术能力
飞亚达能率先突破,跟航天表地位和国家战略有关系。2003年,经过航天相关部门的严格检测,飞亚达表从众多品牌中脱颖而出,开始为中国航天员提供地面训练用表和飞行任务用表。中国首次载人飞船“神舟五号”,杨利伟在太空中就佩戴着它。因为飞亚达,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航天用表制造技术的国家。
航空航天是国家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飞亚达在其指引下,技术创新涵盖了企业发展的每一步,能力大跨度提升,是列入“国家队”的重要原因。
众所周知,航空航天用品对于材料、品质的要求极高,尤其是出舱活动,更是对产品全方位质量考验。在深圳,农科集团的种子曾飞上太空,瑞华泰公司提供了新材料,“神九”、“神十”的运载火箭上都有深圳企业的贡献。而飞亚达航天表从2003年至今在十年里,全过程见证了航天事业的每一次进步。
飞亚达技术人员告诉记者,瑞士生产的机械手表,正常运转的环境是零下60℃到60℃之间,“如果低于零下60℃,机油凝固了,表就会停,而飞亚达将这个温度范围扩大到零下80℃到80℃之间。”李北介绍,这是我们最大的技术突破,也是中国钟表制造技术唯一可以完全领先瑞士的地方。
飞亚达大厦并不在深圳钟表企业集聚的区域,却坐落在深圳高新区内,邻居是中兴通讯、迈瑞等科技企业,某种程度上,飞亚达更像一个高新技术企业,保障了深圳钟表和瑞士钟表可以“针尖上共舞”。
产学研可成转型发展“标配”
在技术更迭如此频繁的今天,为什么飞亚达可以持续站在巅峰?记者采访发现,较早践行产学研合作,是技术一直保持“高位”运转的动力。
飞亚达意识到,纯应用或者生产型企业,如果单枪匹马做高深研究,不仅硬件达不到,也找不到好的人才,要充分利用社会的资源。飞亚达在技术中心筹建之初,就有了清晰的定位,利用全社会的科研资源,为企业技术进步服务,适当的时候适向行业开放。
2003年,在很多企业对产学研还只是概念时,飞亚达就与华南理工大学成立了材料技术联合实验室,用学校的专业化设备和研究生人才,整合研发资源。
尝到甜头后,飞亚达在这条路上越走越坚定:2008年,与哈工大建立计时技术实验室,从事机芯技术研究;2010年与北京科技大学建立金属材料产学研合作联合实验室,走出自己特色;2012年与钢铁研究总院联合研制了新型不锈钢。
产学研一体化的研发方式,爆发出强大的创新能力。近年来飞亚达在钟表行业实现了多项突破与创新,累计申请发明专利25项,实用新型专利35项,外观专利145项,新增销售收入超过10亿元。
在深圳,越来越多像飞亚达这样的传统优势企业,正依托技术创新,建立自己的发展新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