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民中心服务大厅。
为深入贯彻市委市政府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部署,认真落实“边学边整边改”的活动要求,市经贸信息委以服务企业专项活动为抓手,通过走访与调查摸底结合、中心工作与解决企业实际困难结合、解决一般问题与共性问题结合,全面掌握企业所需群众所求,全面提升窗口服务质量和效率,积极为企业排忧解难,加大支持中小微企业发展力度,将服务群众落到实处。
提升窗口服务效率
“外资审批流程的简化,大大提高了服务效率。”昨天在市民中心服务大厅市经贸信息委东厅8、9、10号窗口前,记者采访了一家外资企业前来办理业务的吴小姐。吴小姐告诉记者:“过去办理业务是先网上申报,到窗口交材料,审批要七八个工作日,再到窗口取件。”吴小姐高兴地说,“现在3天就能搞掂!”
记者采访发现,这得益于市经贸信息委今年积极开展的窗口服务提升活动。为了改进工作作风,自2013年7月10日起,我市外商投资企业办理批准证书地址变更、名称变更和遗失补证业务实施在线办理,除深港两地运输企业外由企业所在行政区外资审批部门办理。
在市民中心服务大厅,市经贸信息委在东厅8、9、10号窗口采取了高峰期无差别受理模式,实现不同的业务在任一窗口接受申请,多个窗口共享资源,同时受理相同业务,极大地缩短了申请人等候时间,提高了办事效率。尤其在每年深圳市财政专项资金申请受理高峰期,能够保证开足窗口,多个窗口同时接受企业申报,保证企业即来即办,大厅内往年办事企业排长队的现象明显减少。
积极为企业排忧解难
“178项问题,已有41%的问题得到解决或基本解决。”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今年,由市政府领导分头挂点联系各区,赴各区共110家代表性企业调研服务,研究协调制约辖区和企业发展的问题,目前,共梳理汇总企业反映的涉及市政配套设施完善、建设规划手续完善、优化行政审批服务等178项问题。市经贸信息委牵头制定了《关于开展深入基层挂点服务活动的工作方案》,加强与各区和市有关部门联系,积极协调推进活动深入开展协调解决。
今年以来,市经贸信息委利用各种渠道加大了政策措施宣讲力度,引导企业用足用好现有政策资源,进一步健全政府与企业对话沟通渠道。上半年该委联合中小企业促进会、龙岗区经服局、对外经济贸易统计学会等机构组织了4场大型政策宣讲会,共约1000多家企业代表参加。7月23日,郭立民主任借助参加“民心桥”节目,宣讲刚出台的《深圳市关于支持中小微企业健康发展的若干措施》,对听众提出的问题现场答疑。同时,该委积极利用已建立的企业QQ群,对我市上市和拟上市企业、成长型企业、创新型小微企业以及纳入我市中小企业经济运行监测分析平台的中小企业等进行政策解读。 据悉,由该委牵头起草的有关信息化、电子商务、软件和集成电路设计产业的3个政策将于近期出台,均已纳入近期的宣传计划。
支持中小微企业发展
市经贸信息委中小企业服务中心今年加快了专项资金的申报审批工作,资金支出效率进一步提高。截至目前,市民营及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共资助企业1966家,已拨付金额20753.969万元。据介绍,2012年以来,市民营及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在原有企业改制上市培育、信息化、国内市场开拓、产业紧缺人才培育和管理咨询等5个项目的基础上,新增小型微型企业银行贷款担保费补贴、小型微型企业培育、公共服务平台网络建设和公共服务项目4项资助计划,使财政资金资助范围覆盖更多的中小微企业。
目前,我市中小企业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取得新进展。截至8月9日,今年我市共有2家中小企业成功上市。另外,我市上市后备资源充足,有3家企业已通过证监会发行审核,等待挂牌上市;33家企业已向证监会递交股票发行申请文件;82家企业已在深圳证监局辅导备案;438家企业处于改制期或已完成改制尚未辅导。中小企业家培育工程进一步推进实施。
记者述评
打造深圳最佳营商环境
深圳商报记者 刘虹辰
“营商环境好,政府服务一流!”谈起公司将华南总部落户深圳,SAP中国华南区总经理周诗礼(Joseph A。 Bauer)连声称赞深圳服务环境好。
细细研究深圳市经贸信息委的主管职责不难发现,大到优化经济环境,细到人们菜盘子中的猪肉和豆腐,均受其管理。
如何给企业提供更主动、更周到、更便捷的服务,市经贸信息委创新理念、创新思路、创新机制,致力于为市民和企业提供更优质的服务。在一些企业眼中,解决好外资简易换证审批手续已经非常方便,更何况现在从8个工作日缩短到3个工作日。优良的服务让一批外资企业青睐深圳,上半年,我市吸收合同外资29.5亿美元,同比增长83.9%;实际利用外资27.6亿美元,同比增长10.6%。
为更好服务深圳市民,最近,市经贸信息委牵头在全市宾馆、饭店、餐馆开展主题为“文明用餐高风尚,勤俭节约美名留”的“文明餐桌”行动,在深圳倡导节约和绿色消费,鼓励市民合理点餐、文明就餐。
从小处着手,着眼于市民和企业的共性问题与需求,市经贸信息委“边学边整边改”,打造深圳最佳营商环境,推动深圳企业致力于从“制造”转向“创造”,推动深圳经济迈向质量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