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9日,首批入驻上海自贸区的企业代表在揭牌仪式上拍照留念。
上海自贸区的设立对广东意味着什么?同样着重于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前海是否面临重新定位?部分专家日前在接受深圳商报记者采访时均表示,上海自贸区的设立,在激励制度创新、以开放促改革等方面的用意明显。他们认为,广东尤其是深圳今后的着力点,不能再停留在从中央获取特殊的优惠政策上,而是要向上海自贸区看齐,在制度创新上继续保持活力。
内地首个自贸区为什么选上海,而不是广东?28日,中山大学岭南学院财政税务系主任林江向深圳商报记者分析称,在改革和开放进入深水区的今天,中央对选择上海作为自贸区的试点是经过深思熟虑的。
林江认为,中国进一步的开放,不能仍停留在加工贸易和出口上,而广东在改革开放这三十多年的经济发展,基本上是以加工贸易为主导。“从目前来看,通过进一步的开放,引进国际资本和高端服务扩大内需市场以促进改革,是必然选择。而上海的优势,本身就是中国最大的内需市场的中心,不仅可以辐射华东地区,也可以辐射全国。”
林江认为,上海自贸区的设立,对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来讲是个不小的冲击。因为“前海和上海自贸区在金融改革方面的相似度和重叠的概率非常大”。
那么,前海怎么办?
林江表示,前海的人民币跨境结算中心等金融政策,更多的是强调跟香港之间的合作,而上海则是突出跟国际对接资本项目下的人民币自由兑换,二者有差异。“对于前海来说,如何在对接香港上交出完美的答卷,才是需要着重考虑的问题。中央同样非常重视前海的经验。因为前海不光辐射华南,还对接香港。而且在可以预见的时期之内,上海不大可能会超越和取代香港。”
林江认为,对接香港,这一点是上海无法取代前海的地方。“就发展现代服务业来说,前海可能要争取做‘单项冠军’(对接香港);上海可能要争做‘全能冠军’,可复制的辐射全国的经验。”
对于深圳的定位,中国睿库研究院副院长高连奎认为,“深圳早已成为创新城,深圳应该在创新方面建立试验区,可以成为中国产业创新试验区。”
专家·观点
自贸区最大看点是金融业开放
近日公布的上海自贸区服务业扩大开放措施方案首先选择在金融服务、航运服务、商贸服务、专业服务、文化服务以及社会服务六大领域扩大开放,暂停或取消投资者资质要求、股权比例限制、经营范围限制等准入限制措施。对此,专家进行解读。
领域更宽门槛更低尺度更大
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郭万达认为,解读上海自贸区的总体方案和服务业扩大开放的措施,其核心就是金融服务方面的扩大开放,比如对外资股权比例的要求,比WTO的要求还要宽。“简单说,上海自贸区对服务业的扩大开放,一是开放的服务贸易领域更宽了,有些甚至在当年中国加入WTO时都没有涉及;二是市场准入的投资门槛更低;三是在金融服务领域对外开放的尺度更大。”
最大受益者是外资
中国睿库研究院副院长、《中国大趋势4:中国经济未来10年》作者高连奎向深圳商报记者表示,上海自贸区的标志性意义在于,中国经济自由化程度的加深,特别是金融、投资和服务的自由度,这有利于激发市场活力,也可以检验中国经济经受冲击的能力。高连奎认为,这几方面都是中国的弱项,而服务业的开放也可以激发中国本土企业在这方面的潜力。
上海自贸区总体方案给高连奎的最直观感觉,是“主要侧重金融自由化,意味着中国的金融开放要大步快走”。高连奎认为,上海自贸区扩大开放的最大受益者是外资,主要针对的也是外资,比如文化产业和金融对外资的开放都是突破。
金融业放开的“压力测试”
中山大学岭南学院财政税务系主任林江昨日告诉深圳商报记者,在中国改革和开放都步入深水区的今天,上海自贸区以开放倒逼改革、促进制度创新的意义尤为明显。现在中国的改革开放,更多的是要有先见之明的机制和制度来保障。
林江认为,上海自贸区的设立,显示出中央政府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战略意图,“已不再是传统的由特殊优惠政策构筑‘政策洼地’的类似开发区模式,而是要探索可复制的、先行先试的改革试验区,以开放倒逼改革和制度的创新”。
林江举例说,上海自贸区在开放有限牌照银行等方面“胆子很大”,而实行人民币在资本项目下的自由兑换,则是其金融服务领域放开的最核心内容。“这不仅回应了美国和欧盟等发达市场一直以来对中国金融业开放的要求,也将履行我们加入WTO的承诺,逐步实现金融业的开放。”
林江将此视为中国金融业放开“压力测试”。“因为人民币的自由兑换是有风险的,如何监管自贸区和非自贸区这两个市场之间大量的资金进出,以免造成大肆套汇套利现象的出现,甚至是应对国际对冲基金利用这个缺口对中国金融体系的冲击,都需要研究。而这种测试,也为下一步人民币在更大范围实现资本项目下的自由兑换,累积经验和教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