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中西和东北地区生产总值占GDP比重变化。
西高东低:中西部抬升经济洼地
国家发改委正式发布《中原经济区规划》,这是继国家出台指导意见后,推进中原经济区建设的又一重大举措;11月29日,第八届泛珠三角区域合作与发展论坛暨经贸洽谈会在海口开幕,作为十八大胜利召开后的第一个大型区域经贸交流活动,吸引了国内外近万名政商人士参与;11月26日下午,苏浙沪两省一市20多位城市的市(区)长,在江苏无锡签署了《长三角市(区)长无锡宣言》,这是长三角地区在现代服务业领域推进一体化进程的首份合作宣言;此前,环渤海16个城市则签署了区域旅游发展合作协议。
在东部地区深化区域合作的同时,中西部地区也发挥比较优势,加快发展步伐。前10月,东部地区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18.2%,中部地区增长26%,西部地区增长24.2%,继续呈现“西高东低”特点。种种趋势表明,中国经济版图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区域协调发展模式逐步形成,经济内生动力进一步增强。
地处东部地区的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地区对内地经济发展具有不可忽视的带动和辐射作用。近年来,在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下,东部沿海地区由于经济外向度高,经济增速整体放缓,各地纷纷调整经济结构,大力发展第三产业。而受益于产业转移、政策倾斜等因素,中西部地区在全国发展格局中的地位日益突出,为稳增长做出了重要贡献。
10年来,国家出台的区域规划和相关政策文件超过70个,推进区域协调发展。目前,东部地区投资占全国投资的比重出现回落,由2002年的51.9%回落至2011年的41.9%。而2011年中部、西部地区投资占全国的比重则分别比2002年提高5.5、3.2个百分点。
与之相应的是,中西部地区的发展活力大增。2004年至2011年间,中部和西部地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都达到16%以上,均高于东部。从经济总体看,2011年,中、西部地区的地区生产总值占全国的比重分别为20.1%、19.2%,分别比2002年提高1.3、2.0个百分点。西、中、东的增速排序,显示我国经济增长的“雁阵模型”逐步形成,这为中国经济持续较快增长提供了有力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