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经济动态 > 行业分析

    深圳外贸企业面临转型
    • 发布日期:2013-05-08
    • 来源:深圳商报
    • 文字 〖


    深圳服装行业已经逐渐从“加工外贸”的“传统印象”中走出,致力于自身的品牌打造

    人民币对美元连连上涨,升值预期不断加强的同时,外贸企业疾呼利润被“蒸发”,称日子“很难过”。连日来,本报记者采访发现,在劳动力成本上升及人民币持续升值等因素叠加下,外贸企业的利润被持续摊薄,一些大型的外贸出口企业则急寻出路,或减员增效,或将工厂搬迁至内地,或拓展内销市场,或减少不赚钱的订单,收缩和坚持是众外贸出口企业的主要战略。

    在采访过程中,记者注意到,一些应变速度快的外销企业,普遍尝到了产业升级带来的甜头,利用创新产品抢占外单市场的议价能力也比较强,受人民币升值影响不大;而没有完成转型的外销企业则比较难受。

    人民币升值快企业很受伤

    昨天银行间外汇市场人民币汇率中间价为1美元对人民币6.2083元,去年6月以来,人民币对美元连续上涨。

    “30年河东,30年河西。”曾经风光一时的外贸出口不再流金淌银,赚钱变得有点难。记者昨天采访深圳服装、玩具、皮革等外贸出口龙头企业发现,随着劳动力成本、税收成本、养老金成本的连续上升,以及人民币升值叠加影响,外贸企业普遍日子很难过。

    “去年6月以来,人民币对美元连续上涨,我们出口企业‘很难受’,利润不断被蒸发”。一位企业负责人向记者算了一笔账,按照去年6月25日人民币汇率中间价为6.3230来计算,到昨天为止,100万美元就因汇率因素被“偷走”11万元人民币。“人民币升值1.8%看起来不起眼,而一两个点恰恰是一些中小外贸企业的利润点!”该负责人表示,实际上,在人民币升值的过程中,深圳不乏一些老的外贸企业主动关门歇业,原因很简单:“没钱赚,挺不住了!”

    “现在的即期汇率是6.16,跌破6元没法做生意。”昨天下午,深圳华丝企业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施张根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坦言,人民币升值让外贸企业压力很大,现在有一种观点称国内外贸企业能接受的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升值极限是5.8,但他认为跌破6元外贸企业没法做生意。在采访中,不少企业负责人都有和施张根一样的感受。

    人工成本上涨太快

    实际上,压力不仅仅来自人民币升值,还来自不断上涨的成本。尽管深圳市2013年最低工资标准为每月1600元,但目前深圳企业普工工资已经上涨到3500元/月,甚至达到4000元/月,技术工的工人工资更是达到5000元/月。更让企业难受的是,深圳养老保险也水涨船高,过去按照最低工资投保,现在按照平均工资投保,几千人的工厂,成本又要贵几百万。而教育附加税、城建附加税等税收开支亦增加了企业成本。

    离开深圳乃至珠三角成为众多外销企业的选择。昨天,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企业负责人告诉记者,过去珠三角有几万家制鞋企业,现在大幅减少。

    昨天,一家将部分工人和工厂搬迁到江西的深圳玩具企业告诉记者,在江西最低工资标准为830元/月,工人加班加点工作一般每月能拿到2500元,这一工资水平高过当地公务员的工资,因此招工比较容易;而在深圳,3500元/月的工资标准还难以招到工人。人民币对外在升值,对内则表现为企业成本不断上升。在人民币对外升值、对内贬值的双重挤压之下,投资大、回报低、风险大,已经成为困扰外贸企业未来发展的难题。

    收缩战线瞄准内销

    记者采访发现,2005年汇率改革以来,在人民币升值超30%的变化中,在人工成本和原材料成本叠加的压力下,一些深圳出口企业却表现出超强的生命力。这些企业是如何做的呢?

    深圳作为外向型城市,受金融危机和人民币升值的影响比较大,一些服装外销企业已经永久退出了历史舞台,但一些外销企业却凭借快速应对仍然“挺立着”,老牌服装出口企业深圳华丝,就是快速应对市场的代表之一。据了解,华丝快速发展时在深圳不仅有6个厂,而且不断将海外客户新追加的订单,发往周边或者内地外贸服装加工企业。如今的华丝,已经将6家工厂缩减到4家,基本已经停止将订单外包,几乎所有订单都由自己工厂工人承接,以保证公司正常运转和规避风险。华丝在缩小规模的同时,还采用短平快的打法,利润低的大路货不再接单,时间长的单尽量不接,保留一些高档次外单的同时,接内销单。更重要的是,华丝开始创立品牌走内销之路。

    在采访过程中,记者注意到,一些应变能力强的外销企业,普遍尝到了产业升级带来的甜头,利用创新产品抢占外单市场的议价能力也比较强,这些企业的产品附加值高、技术含量高、企业利润高,受人民币升值影响不大;而没有完成转型的外销企业则比较难受。

部分会员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