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深省人大代表共话科技创新 推动更多“小巨人”撑起“大创新”

  • 来源:深圳特区报
  • 2023-01-17

■ 深圳特区报特派记者 李舒瑜

深圳作为创新之城,连日来,在深圳代表团审议现场,科技创新是最热话题之一。原始创新能力如何提升?湾区协同创新的长效机制怎么建立?专精特新成长沃土怎么培育?代表们集思广益,群策群力。

实施湾区未来产业创新网络计划

建设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是粤港澳大湾区的重要战略定位。省人大代表、深圳市政协副主席吴以环说,大湾区建设三年多来,科技创新成果丰硕,但是也存在一系列亟待解决的体制机制性问题。比如,湾区各城市在政策协同、创新要素流通等方面缺乏强有力的协调机制,基础研究和前沿应用内生成果不足等。

近十年,美国实施国家制造业创新网络(NNMI),通过开放式创新平台,将产业、学界和政府的创新资源连接在一起,推动制造技术创新并加速其商业化过程。吴以环建议,参考其投入和运行模式,实施粤港澳大湾区“未来产业创新网络计划”,以政府为主导、企业为核心,与高校及科研院所联盟、产业基金助力的模式,创立新型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

未来产业创新网络如何运行?吴以环建议,依据各城市对未来产业规划及行动计划,鼓励“市-区-企-校-基金”以联合体竞争方式分别承接未来产业相关基础支撑研发平台建设。研发平台扮演“孵化器”角色,打通技术成果转化的创新链条,使新技术应用能够快速过渡到量产阶段。

支持专精特新企业抱团出海

专精特新企业是科技创新的重要载体,是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省人大代表、新国都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刘祥说,截至2021年底广东省累计培育国家级专精特新企业429家。让更多“小巨人”成长起来,是广东坚持制造业当家的内在逻辑,也是建设科技强省的有效路径。

刘祥说,产业全球化是未来科技制造业重要发展方式,但目前我国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总体国际市场销售占比仍较低。建议我省出台支持专精特新企业“走出去”激励政策,为企业提供法律、知识产权等方面咨询,组织企业“抱团出海”抢订单拓市场。

刘祥还建议努力培育一批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在细分市场领域独树一帜、具备核心竞争力的专精特新企业集群,让更多“小巨人”撑起“大创新”。

全力甩掉“卡脖子”的手

广东是制造业大省,省人大代表、南山区发展和改革局局长杨丹说,与实现“制造业当家”的要求相比,广东仍有很大提升空间。制造业关键环节“卡脖子”问题仍待解决,高端芯片、精密轴承、工业软件等关键产业链环节高度依赖进口,即使在5G、超高清视频、新能源汽车等优势产业领域,也存在受制于人的情况,重点产业链自主可控能力仍需提升。

“广东制造”如何甩掉“卡脖子”的手?杨丹认为,一是要以产业需求为导向,聚焦国家重大专项和产业链布局,加快实现关键核心技术及产品的国产化替代;二是要组织产业联盟,加强官产学研合作,集中资金、人才、资源,集中攻关,探索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新型举国体制的“广东路径”;三是畅通“基础研究、技术开发、转移扩散、首次商业化应用”的创新链条,整合产业技术创新资源,推动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的深度融合。

(深圳特区报广州1月15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