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纲: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 加快中国质量品牌崛起
- 来源:
- 2017-04-24
质量是品牌的第一要义
中国经济正处于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提高质量、培育品牌”的理念凝聚着企业、产业的共识,质量品牌已经成为国人热议的话题,因为品牌不仅是产品、产业的标识,更是营销价值的载体。
知名品牌具有质量可靠性、技术引领性、品种适应性、服务优良性、文化相容性等特质,其中质量是第一要义。质量是品牌培育的起点,伴随品牌成长全过程;质量是品牌感知的载体,消费者认识品牌的途径是依附在产品、服务之上的质量;质量是品牌价值的体现,因为质量溢价是品牌经济运作的依托。质量与品牌成为紧密联系的共同体,作为品牌的第一要义,质量已经成为制约发展的主要因素。
提高供给质量、培育知名品牌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关键内核
2016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中国经济发展的主线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攻方向是提高供给质量,而全面提高产品质量和服务质量是提升供给体系的中心任务。深入理解中央决策,可以从三个方面对供给质量及品牌发展状况进行分析:
一是质量整体水平不高,影响着知名品牌的成长。多年来,中国出口产品遭欧美通报召回产品批次的占比高居榜首,其中2016年度占美国通报召回产品批次总数的54.60%,占欧盟通报召回产品批次总数的52.30%,约40%的出口企业受到国外技术性贸易措施的影响,出口贸易直接损失达933.8亿美元。导致这种状况有多方面原因,但质量水平不高是首要因素。
二是质量结构不优,导致品牌结构的巨大差距。从质量结构分析,我国产业结构仍以价格主导型产业为主,我国与德国相关质量数据表明,在产业发展的质量定位和质量状况存在着巨大差距,导致品牌影响力相距甚远。从品牌结构分析,中国远落后于其他金砖国家,如果单独核算制造业品牌,这种差距更加明显,以每万亿美元制造业增加值拥有世界品牌500强数量占比来看,中国仅为2.80个。
三是质量效益不佳,制约着品牌强国建设进程。质量溢价水平与发达国家存在明显差距。各项数据表明中国出口越多,以环境污染、资源过量消耗为表现的负效应也越多。质量效益不高已经成为我国制造业乃至经济发展的短板,直接关系到质量强国、制造强国、品牌强国的发展进程。因此,提高供给质量、培育知名品牌,既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关键内核和主攻方向,又是新常态下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和奋斗目标。
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动力,加快中国质量品牌崛起的进程
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聚焦“品牌引领、创新质量”的主题,就优化品牌培育、成长的生态环境提出以下探索性思考:
一是确定质量效益型发展的目标,实现品牌引领。构建质量与效益相统一、品牌与价值相衔接的指标体系,使企业、行业、政府、社会从科学的指标体系中强化质量提升的自觉,明确质量升级的路径,注入质量发展和品牌培育的可持续动力。市场竞争的目的是实现利益最大化,唯有质量效益和品牌价值引领的指标才能确立竞争政策的基础性地位,让制造业质量升级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是创立国家质量基础建设的新优势,支撑品牌引领。应加快布局、统筹规划、整体推进。首先在国家层面。创新计量、标准、认证认可、检验检测整体建设机制,实现信息集成、技术集成、服务集成、制度集成,形成国家质量基础建设的“中国方案”。其次在产业层面。围绕传统产业升级、新兴产业发展,创建一批国家质量基础应用示范基地,支撑质量引领型企业和产业获得国际竞争新优势。其三在地方层面。紧贴市场需求、围绕特色经济发展,打造一批业务协同、服务高效的质量技术基础服务平台,支撑量大面广的中小企业提质增效升级。从国家、产业到地方的NQI整体建设,将从质量基础层面支撑品牌引领发展的格局。深圳市作为国家质量基础应用示范试点城市,已经走在了全国前列。
三是实施质量升级重大工程,促进品牌引领。以事关国计民生的重大装备及热点消费品为切入点,实施优质制造工程,借此加快解决重点领域的质量可靠性、一致性、安全性、适用性等问题,打造一批重点领域的知名品牌。同时,以创建竞争优势、优化发展环境为目标,实施一批促进质量升级的综合性工程。
四是创新质量升级制度政策体系,保障品牌引领。以制度创新和政策创新为动力,营造有利于质量创新、品牌引领的生态环境,激发企业主观能动性。现阶段,需要在法治建设、财税扶持、人才培养等方面率先突破。
- 上一篇:《经济日报》:首届“深圳国际品牌
- 下一篇:姚承纲: 品牌是企业 最可持续的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