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信股份携手专家院士 助力创新驱动发展

  • 来源:
  • 2019-05-21

5月5日,深圳市奇信建设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下称“奇信股份”,股票代码:002781))在北京签署两项重要合作协议,为奇信股份创新驱动发展带来强大助力。

为进一步增强奇信股份创新能力,提升人居环境科研技术创新水平,聚集高层次人才,加速院士专家高端智慧和科研技术成果转化,促进奇信股份的科研实力提升、指导科技成果转化和引领人才培养,奇信股份决定与贺泓院士共同筹建院士工作站,并与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达成战略合作,打造和完善生态环境科技领域完备的创新链和产业链。

▲奇信股份董事长叶洪孝(前排右一)与中国工程院院士贺泓(前排左一)签署筹建院士工作站合作协议

▲奇信股份与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下午三点,奇信股份与贺泓院士筹建院士工作站签约仪式、与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战略合作协议签约仪式在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圆满举行。中国工程院院士、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副主任贺泓,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员严岩、副研究员张长斌等专家学者,奇信股份董事长叶洪孝及部分在京机构负责人出席了本次活动。

奇信股份基于装饰领域的根基,紧跟国家产业政策导向,坚持创新驱动发展,依托技术创新与综合服务优势,开拓健康人居领域的技术、产品与服务模式。目前已经与中科院合作共建三个技术产业化平台,并积极寻求与科研机构、专家院士、学术大咖组织开展科技交流与合作。

奇信股份在健康智慧人居领域多点布局,目前已涵盖物联网、空气净化、热管理、健康人居等细分领域。签约仪式期间,中国工程院院士贺泓和在场专家分享了各自研究领域的最新成果,并就“健康智慧人居”建设的探索和实践与奇信股份相关负责人展开深入讨论。贺泓院士在“空气净化技术”领域,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在“生态环境研究”等领域的领先科研优势与奇信股份健康智慧人居产业链的业务有较高契合度。

贺泓院士在致辞中表示:奇信股份具有一定的科研基础,人居环境科技的发展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推动人居环境科技研究具有良好生态价值和人文价值。希望与奇信股份携手在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关键共性技术攻关、高端人才培养引进等方面,进行深入合作,推动共赢发展。

奇信股份董事长叶洪孝表示:奇信股份未来的发展离不开科技创新和前瞻性技术支撑,公司科技水平的提高必然要走向更高端的科研合作,“汇聚高端智慧,服务创新发展”的方式将有效助力奇信股份科研实力更上一个新台阶,为企业新兴战略落地和发展提供持续推动力。

适应时代变化和科技发展,引领改革创新、产业升级。奇信股份主动对接新技术、新思维、新变化,积极汇聚高端智慧,与专家、院士友好沟通搭建合作共赢桥梁,进一步助力企业创新驱动发展和企业综合竞争力提升。

未来,奇信股份将继续与院士、专家团队开展更广泛和更深入地合作,整合多方技术、产品等优势资源,在产品研发、技术落地、成果转化和市场推广等领域谋求高端智力与企业科技创新的合作共赢,携手推进奇信股份健康智慧人居产业化应用发展。

【贺泓院士简介】

贺泓,中国工程院院士,现任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副主任,国内空气净化领域的权威专家,已申请国家发明专利60余项,授权41项,其中12项专利获得实施应用。

主要研究方向为环境催化与非均相大气化学过程,目前重点致力于环境催化体系设计、技术研发及其在大气污染物催化净化方面的应用,取得了柴油车排放污染控制、室内空气净化和大气灰霾成因及控制方面的系列成果。

获2011年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2014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并于2017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其科研团队承担着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和国家重点实验室的研究工作,并入选科技部重点领域创新团队。

【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简介】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简称生态环境中心)始建于1975年,时为国务院批准成立的中国科学院环境化学研究所,1986年与中国科学院生态学研究中心(筹)合并,建立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是我国第一个全国性生态环境领域综合性研究机构。

生态环境中心围绕“国家生态环境安全与可持续发展”战略定位,充分发挥生态环境中心环境科学、环境工程和生态学三大学科的综合优势,围绕国家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的重大科技需求和国际生态环境科学前沿,不断突破支撑国家生态安全、环境健康和可持续发展的重大科学理论与关键技术,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环境治理与生态保护、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做出基础性、战略性、前瞻性创新贡献,努力成为我国生态环境科学应用基础研究和技术创新基地、高级专门人才培养基地,国内领先、国际一流的生态环境综合性研究机构。

中心自1975年建立以来,先后承担并完成了大量国家、中国科学院、有关部委和省市的重大、重点研究项目以及国际合作项目,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并培养了一大批国家急需的生态环境科学与技术研究人才,对我国生态环境科学领域创建和发展、为我国生态环境保护以及可持续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取得的重要科技成果达350余项,出版专著、译著100余册,已获授权专利200余件,获国家、中国科学院及省部级以上的科研成果奖共150余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