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打造全国最高模块化产业园区宿舍 728块“积木”拼搭近百米高建筑
- 来源:深圳特区报
- 2025-07-08
(深圳特区报记者 杨明铭 吴禾昆)把建筑拆解成独立“空间模块”,在工厂流水线上进行标准化制造,再运到工地进行精准组装,“像搭积木一样盖高楼”成为了现实。近日,龙华区福城南产业片区12-16宗地项目举办智能建造观摩活动,只见混凝土模块在智能吊装机器人的帮助下缓缓升空,在高空“拼图”构建出目前全国最高的模块化产业园区宿舍。
作为国家“十四五”课题示范项目,福城南产业片区12-16宗地项目建筑高度近百米,采用中建海龙科技有限公司原创研发的混凝土模块化集成建筑技术,并由全国首创的自由度混合位姿调整智能吊装机器人(HyPA)完成高效装嵌,为全国产业空间高效开发打造了“深圳样板”。
模块化建房 下单像点外卖一样方便
据介绍,福城南产业片区12-16宗地项目位于“九龙山数字城”内,紧邻梅观创新走廊与龙澜智造走廊,总建筑面积4.27万平方米。该项目是落实《深圳现代化工程服务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的代表项目之一,也是继华章新筑后龙华区推出的第二个高层混凝土模块化项目。
记者在活动现场了解到,728个模块组成728套产业园区宿舍,每个模块在工厂内率先完成结构施工、水电管线、设备安装等90%以上的建造工序,到达建设现场后以毫米级误差完成结构、水电等全工序集成,“让造房子像搭积木一样”进入标准化、模块化实践。由于施工作业大幅减少,整个现场整洁有序,没有漫天尘土,也不见堆积如山的建材,有效缓解了施工安全和环保监管压力。
“不仅如此,每个模块都有专属的身份证,下单就像点外卖一样方便。”项目经理赵华平介绍,项目部署的C-SMART智慧建造系统,为模块赋予唯一ID,贯穿设计、生产、运输、施工及运维全链条,所有工序数据实时记录,确保质量信息可追溯,大大提升项目的管理效率和品控水平。
智能吊装机器人组装 全过程效率提升3倍
项目另一大创新在于首次应用了6自由度混合位姿调整吊装机器人(HyPA)。该机器人由香港大学、香港理工大学与深圳企业中建海龙联合研发,并在龙华建设发展集团支持下,基于项目施工不断升级迭代,实现了工程领域深港两地产学研用的融合贯通。
相比传统吊架,HyPA智能吊装机器人优势明显,可在3分钟内让模块完成最大倾斜角5°的自动调平,不仅达到“毫米级控制”,箱体从吊装到落位全过程效率也提升了3倍。基于项目施工,机器人还能持续训练自动调平技术和视觉识别算法,成为打通模块化建筑从工厂到工地“最后一公里”的关键利器,展现出广阔的产业化前景。
作为模块化建筑的策源地与先行者,近年来龙华区率先发布了全国首个模块化建筑专项支持文件,并成功打造全国首个混凝土模块化高层建筑华章新筑项目、全国首个“可移动”模块化医院龙华区中心医院门诊楼等标杆工程。此次观摩的福城南产业片区12-16宗地项目是全国首个近百米高模块化产业园区宿舍示范项目,为全国建筑业转型升级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样本。
- 上一篇:比亚迪“深圳号”完成跨洋首航
- 下一篇:很抱歉,没有下一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