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大研究项目成果报告发布 深圳有望2020年实现碳排放达峰

  • 来源:深圳特区报
  • 2019-08-30

深圳特区报2019年8月30日讯 昨日,三个关于城市绿色低碳的重大研究项目成果报告,在“2019绿色发展城市高峰论坛暨第七届深圳国际低碳城论坛”集中发布。它们是《基于生态元的全国省市生态资本服务价值核算排序评估报告》《中国绿色低碳城市评价研究报告》《深圳市碳排放达峰和空气质量达标及经济高质量发展达标“三达”研究报告》(下称《深圳市“三达”研究报告》)。

其中,由能源基金会支持,深圳市原副市长、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唐杰教授牵头,多位专家学者组成的课题组完成的《深圳市“三达”研究报告》,首次将经济高质量发展作为“一达”纳入深圳低碳试点城市的研究项目中,得出了“将气候环境变化做好的同时没有过分影响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研究成果,同时指出:到2020年,深圳将率先实现碳排放达峰,PM2.5年均浓度将削减至25微克/立方米。

深圳将率先实现碳排放达峰

根据《深圳市“三达”研究报告》,深圳大气污染物和碳排放之间具有同根同源特性,电力、制造业、交通部门是两类排放共同的主要来源,这三个部门合计贡献了市内碳排放总量的87.6%、PM2.5污染的75%,也是协同治理的关键领域。在推动深圳碳排放变化的驱动因素中,能源结构优化和产业转型升级最为突出。

报告研究发现,开展碳排放达峰与空气质量达标协同治理,与实现产业升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目标是一致的。深圳经济高质量增长的同时,实现了生态环境质量的明显改善,初步探索出一条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协同共进的发展道路。分析表明,深圳人口增长和人均生活水平的提高驱动碳排放增长45.6%,但产业结构升级、能源效率提高发挥显著抑制效应,抑制了35.7%的碳排放增长,将碳排放年均增长率控制在1.9%。

通过实施碳排放和大气污染物排放协同控制,2020年深圳将率先实现碳排放达峰并将PM2.5年均浓度削减至25微克/立方米;2030年深圳人均碳排放将达到全球大中城市的领先水平,PM2.5年均浓度进一步降至17微克/立方米。同时,协同减排和统筹优化还将显著降低城市总体减排成本。

哈工大(深圳)副教授蒋晶晶指出,生态环境协同治理受到信息孤立、管理分割、沟通协商机制欠缺等因素的严重制约,需要进一步研究跨部门、多渠道的信息资源共享,以及管理体制机制的创新与协调。

深圳碳排放总量处较低水平

深圳作为全国首个碳交易试点城市,近年来在低碳减排方面做出了有目共睹的成绩。在成果发布会上,另一项研究报告也多次提到深圳。

由中国社科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哈工大(深圳)气候变化与低碳经济研究中心联合发布的《中国绿色低碳城市评价研究报告》,对2017年全国169个地级以上城市进行了多维度的评估,并比较了低碳试点城市从2010年启动以来绿色低碳发展的成效变化。

据该研究所研究员庄贵阳介绍,该评价体系的最大特点是通过设置标杆,对城市的每个指标进行定量评分并指数化。研究发现,2017年全国169个主要地级以上城市中,有7个城市达到三星标准(90分及以上);72个城市达到二星标准(80-89);79个城市达到一星标准(70-79);11个城市达到合格水平(60-69)。其中,北京、深圳、厦门分别排名前三。在北京、上海、深圳、广州四大一线城市的碳排放总量排名中,深圳碳排放总量最低。

生态文明建设也可度量考核

《基于“生态元”的全国省市生态资本服务价值核算排序评估报告》,则创新性提出基于“生态元”的生态资本服务价值核算体系。经济学家、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国际环境与发展合作委员会中方首席顾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刘世锦说:“绿水青山想要变成金山银山,首先要解决算账问题,为此研究团队构造了基本的核算单位叫‘生态元’。”

据悉,基于“生态元”的生态资本服务价值核算体系,以生态系统的调节服务价值为核算对象,选择太阳能值作为核算量纲,将“生态元”作为核算基本单位,按照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联系分步核算和调整“生态元”价值,运用市场交易方式对核算的“生态元”进行货币化定价。

北京师范大学环境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刘耕源表示,“生态元”相当于生态系统中流通的货币。未来,一个生态元值多少钱,可以通过市场交易形成。“希望继续研究能将其做成软件,例如深圳今后抓生态文明建设,就可以有明确的度量考核数据和抓手,今天有多少生态元,还可以实时显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