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京啤酒品牌建设之道
- 来源:消费日报网
- 2014-06-05
自主与开放是现代企业经营中必然要遇到的一对矛盾。
如何处理好这对矛盾,是摆在李福成和燕京人面前的第一道难题。在长期的实践中,他们的解答是:我们既不能因强调自主而拒绝开放,也不能因提倡开放而放弃自主。坚持自主原则下的开放,开放是为了自主地开展啤酒工业服务。这是多少富有哲理的辩证解答。在燕京,自主意识落实到每个职工身上,升华成为主人翁精神,拼搏精神和奉献精神;落实到企业整体行为上,就表现为市场开发自主,产品创新自主,技术改造自主,基本建设自主,资产经营自主。自主也意味着自担风险,承担责任。
在开放上面,有人说北京的企业是“醒得早,起得晚”,而燕京人是醒得早,也起得早。广大的啤酒市场,就是靠燕京人自主意识下的开放胆略去开辟和巩固的。
从80年代开始,燕京人就在自主的原则下,大胆开放:设备从国外引进并公开招标,工艺从国外学回,派人到国外进修,优质大麦从国外进口,甚至于有高档商标请老外印制。下一步,也应当让外国人对燕京开放:酒销到外国去,资本输出到外国去,到人家家门口去一展燕京人的风采。
正是因为燕京人坚持自主原则下的开放,开放是为了更好地发展燕京的方针,使燕京在如今“洋啤”汹涌的海洋中,能任凭风浪的洗礼。高举“国啤”的大旗稳步前进。正如李福成所说:我国啤酒行业的竞争已经不只是过去那种国内同行业伙伴之间的竞争,而是不出国门的国际啤酒市场竞争。如果我们民族啤酒工业没有充分的思想准备,不打出自己的名牌产品,不去积极的拼抢争夺本应属于我们的市场,中国的啤酒市场就有可能成为外国资本一统天下。我们没有被来势凶猛的国外资本所吓倒,而是迎着困难上,采取主动出击的办法积极抢占市场,我们付出了巨大的努力,也有效地抑制了外国品牌的发展欲望,阻止了外国啤酒品牌对北京市场的长驱直入。
在开放的问题上,李福成和燕京人遇到的第二个难题就是:合资不合资。面对滚滚而来的合资潮,李福成的回答是:“我们不反对合资,但如果合资,外资额只能在30%以内”。走民族啤酒工业的发展道路,李福成的决心铁定了。
首先,燕京人不反对合资,燕京啤酒厂和香港、台湾商人投入1000万美元建饮料厂,每年可生产人参汁、人参露等高档营养保健型饮料,就充分证明燕京人是愿意合资的。不过当外国人大举兼并中国啤酒企业,我国自己的名牌纷纷消亡的时候,李福成是清醒的,他没有盲目地随大流、入大潮,而是坚定自己的立场,依靠自己的力量争创国际名牌。
燕京人靠的是什么?
李总曾经回答记者时说:“我们靠的是知己知彼的科学决策。外资并购国内企业有它的积极意义,如企业急需的资金、先进的技术和管理,为危困企业注入新的活力等。但其宏观上的负面效应也不应忽视……我们曾经对国内啤酒行业的合资情况进行了调查,从而认识到在企业合资中,引进资本、技术和管理是企业发展的重要途径,但不是唯一的途径。一部分啤酒企业合资后改变了被动局面,促进了企业的发展,但这部分企业多是亏损企业,没有自己的拳头产品和市场。另一部分企业在生产经营中有一定的困难,急于借助外力,但合资不利导致企业被外资拖着走。还有一部分企业,合资后把60-70%的股份出让给对方,而外资转手倒卖,影响了企业发展。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我们和前来希望合资的国际上7家大集团进行了接触。在充分分析我方情况和外资的合资意向后,我们认为,从资金上,燕京集团在生产和企业改造上有充分的保证和支持;在技术上,我们有中国发酵研究所作后盾;在管理上,我们多年来建立的管理体制基本上适合我国国情;最重要的是,我们有自己的名牌产品。因此外资控股50%以上的项目我们坚决不合。我们的原则是外方控股不能超过30%,做到合资但不失控股权,不合资不能错过发展的机遇,更不能失去市场竞争的能力。”回答得干脆、精辟!在合资的问题上,李福成没有简单的人云亦云,随波逐流。而是在认真调查研究的基础上,针对燕京的具体情况进行具体分析,从而得出适合燕京发展的解答。这就是李福成的辩证法,这就是燕京发展的辩证法。
- 上一篇:创造中国奢侈品牌的三个策略
- 下一篇:从起名到传播:移动互联网团队如何